當前位置:首頁 » 鄉村幹部 » 三七職級

三七職級

發布時間: 2021-03-15 23:54:37

⑴ 歐洲中世紀貴族當中的等級排列

歐洲貴族等級排列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佔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1、公爵

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

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2、侯爵

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3、伯爵

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

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4、子爵

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5、男爵

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

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1)三七職級擴展閱讀:

貴族制的矛盾沖突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反映的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和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矛盾。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就是因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了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的制約,所以逐漸壯大的資產階級為了掃清發展的障礙開始了革命。

在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幾乎都是各國的封建統治制約了本國資產階級的發展。

⑵ 西方貴族級別。從高到低

順序:大到小:公 侯 伯 子 男

公爵(Duke):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
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他們有政治、經濟、法律和權利,這些人行為往往決定很多人的命運,他們僅為名義上的歸附。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

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由國王任命,時間長久後也成為半獨立狀態。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這些人大都出身於當地的大家族,為半獨立力量,可任命當地官員。

伯爵(Earl or Count):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
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公爵的委任者也稱伯爵,其權利甚大,尤其代表公爵時,常常由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成為統治者,如在英國建立安茹王朝的安茹伯爵,以及法國的香檳伯爵等。 以上三種貴族為高等貴族,均擁有大量的領土,能實行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統治。

子爵(Viscount):,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

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他們可以代其處理事物和司法案件。高級貴族不在場時可獨立行使其權利,到後來開始建造城堡,形成小統治中心。

男爵(Baron or Lord):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
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他們大都與軍隊相連,以服軍役為條件從國王那裡領取土地奉養土地的騎士首領,一位男爵最少擁有40~50個騎士領(一個騎士領是指供養一個騎士所需的土地面積)。

⑶ 爵位等級

西方的爵位等級,因為其貴族的爵位跟中國的爵位相似,都是分為五等,所以在翻譯西方爵位時也使用了〔公〕、〔侯〕、〔伯〕、〔子〕、〔男〕來翻譯了。

以英國為例,貴爵的爵位最高是Duke,便以〔公爵〕作為翻譯了,如此類推的分為:

公爵(Duke):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伯爵(Earl or Count):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Viscount):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Baron or Lord):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另外,平民部份則有兩個階級,分別為:
准男爵Baronet
騎士Knight
而這兩個階層又常以〔Sir〕一字直接稱呼。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後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後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後其子不能承襲。

英國則是由國王授予的〔封授狀Patent〕或〔敕令Writ〕來決定該由誰繼承。

但一般都是沿用宗教的制度,由長子繼承。

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亦可以依據〔上訴審判法案AppellateJurisdictionAct,1876。〕,與〔終身貴族法案LifePeerageAct,1958〕中,所賦予的〔特殊爵位〕,如封為〔男爵〕,則不能世襲。

在平民方面,〔准男爵〕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的,但〔騎士〕則不能世襲。

另外,英國的爵位制度是可以頒布給女性,其階級名稱分別為:

公爵Duchess

侯爵Morch-ioness

伯爵Countess

子爵Viscoun-tess

男爵Baro-ness(orLady)

女性的封號是跟男的相對,而給平民的稱號則沒有差異,用樣以〔准男爵Baronet〕和〔騎士Knight〕稱呼。

⑷ 歐洲爵位的等級

1、公爵

公爵級別最高,在英國,公爵一般都授予封疆大吏,在英國國王和親王之下,公爵爵位出現的比較晚,獲得公爵爵位的大多是戰功顯赫的統帥。

2、侯爵

侯爵次於公爵,但也是封疆大吏,他們管轄的地區大多數是邊境,條件不大好。侯爵爵位相對於其它四個比較少,且不被看重。

3、伯爵

伯爵是管理多個地區的管制者,後諾曼大公威廉擔心其分割一方,削弱其權利,管理一郡。伯爵是個性鮮明的獨立群體。

4、子爵

子爵原來是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

5、男爵

男爵在其中地位最低,稱號不能世襲,一般不認為是貴族。

(4)三七職級擴展閱讀:

因此爵位本來是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但某些國家在封建制度沒落後,仍保留以往的爵位制度,把爵位封賜予臣下或地位顯赫的國民。

在此情況下,擁有爵位的人並不等同於封建諸侯。他們即使擁有類似封地的采邑,也只是形式上的,並不擁有對采邑的管治權。

當然,歷史上有一些爵位是介乎封建諸侯稱號和有名無實的名銜之間,或者正處於由一種地位演變至另一種地位的過渡階段。

歐洲古代,曾有過子爵國,但一般情況下的子爵沒有國,一般情況下是伯爵的繼承人在伯爵在世時,也就是在伯爵沒有退位而自己繼位時,稱為「子爵」;侯爵是副公爵的意思,一般情況下是公爵的繼承人在公爵在世時,也就是在公爵沒有退位而自己繼位時,稱為「侯爵」。

在城市也可以有爵位,城市裡面直屬領地一般較少,但是在城市裡至少也要有一幢城堡加上一塊城市中的領地和城市中的一個公司,才叫作「伯國」,領主稱「伯爵」。

⑸ 西方爵位等級

西方爵位等級可以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爵位是歐洲封建君主國內分封貴族的等級制度。它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佔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1、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

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位。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獲此殊榮。

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

2、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侯爵的地位和尊榮程度不甚明確,大約在公爵和伯爵之間,一段時期內不被看重。到了15世紀,這級爵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3、伯爵: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14世紀20年代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

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政治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後,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4、子爵:子爵是貴族的第四等級。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子爵稱號(Viscount)源於法國,原為郡守,本意為副伯爵,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

5、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第五等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英國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系密切、封地較多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很快,大男爵發生分化,顯赫者升為伯爵,其餘與普通男爵不分伯仲。

正因當時男爵在世俗貴族中佔了很高比例,以至於「男爵」一詞長期作為貴族的集合名詞使用。11-14世紀,男爵的封號和封地可通過血緣和婚姻關系傳遞,但不得隨意出售和轉讓,歷代國王也不隨意增加或褫奪貴族封號。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補男爵爵位,以後數百年至今,居於5級貴族之末的男爵始終人數最多。

⑹ 歐洲的爵位怎麼分級別比如公爵呀這些,要詳細點的,最好有解說。如題 謝謝了

歐洲有很多國家,很多國家的制度是不一樣的。 例如法國,德語國家這種比較嚴格遵循薩利克法的國家,一般的,必須是在家族裡已經沒有男性繼承人時才可以由女性繼承(當然也有特例)。 英國貴族爵位(peerages)分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5個等級。原來貴族爵位都是世襲的,而且只能有一個繼承人:長子是法定繼承人。 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都可以稱為「Lord」(勛爵)。 英國似乎不允許爵位和領土由女性繼承,但是現代又有幾個爵位繼承的特例:馬爾博勒公爵和緬甸蒙巴頓伯爵就是傳了女兒。 一般貴族的勛爵可以世襲,至於是長子或是其他親屬繼承,再由英王授予的封授狀或敕令上會有記載。但依據1876年的上訴審判法案及1958年的終身貴族法案,兩法案所授予的終身貴族(只能授以男爵勛爵)不能世襲。而屬於平民的准男爵勛爵可以世襲;騎士勛爵則不能世襲,榮耀僅限其一生,子女不能繼續享有。而在1963年的貴族法案通過後,女性才得以繼承勛爵。 在法國爵位是如下劃分的 第一等級是公爵和公爵夫人 第二等級是侯爵和侯爵夫人 以上為大貴族,爵位由國主冊封,另外公爵也有可能自有公國,自為一國之主.在中央集權不強時,侯爵也可能自有侯國,例如普魯士在早期就是一個侯國,國主為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之一.類似我國春秋時期的諸侯. 第三等級是伯爵和伯爵夫人,為中級貴族,爵位也由國主冊封. 第四等級是子爵和子爵夫人 第五等級是男爵和男爵夫人 以上兩級為小貴族,爵位可有國主,公爵,侯爵冊封.由公爵,侯爵冊封的子爵和男爵地位類似於大貴族的家臣. 上述五個等級的貴族爵位都可以世襲.世襲辦法是爵位由長子繼承,如果長子去世就由次子繼承,若無次子就由長女繼承。當然了,也可以由貴族自己指定的親屬繼承. 第六等級是騎士和勛爵,屬於不入流的貴族,一般適合於中小貴族的非長子,一般騎士授予有軍功者,勛爵授予對王室或國家有貢獻者.這個等級也適用於有理想有報復的平民,算是進入貴族階層的第一步,等再有機會好向上爬,雖然這對於平民來說很難.這個等級的爵位不可以世襲. 爵位,它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佔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後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後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後其子不能承襲。英國的詩人拜倫的伯父是世襲貴族,他去世後,侄子拜倫獲得了世襲的爵位。

⑺ 宋朝 朝廷官員級別的叫法 從上到下!

諸太師,太傳,太保,左、右丞相,少師,少傳,少保,王,為正一品。

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傳、太保,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

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 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諸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諸承事、承奉郎, 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准此。

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一)樞密使:宋史卷一六九「職官」載:「樞密院掌軍國機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令,以佐邦治。」又載:「樞密使。知院事,佐天子執兵政,而同知、副使、簽書為之貳。」神宗定新制,以樞密院掌邊防機密、兵符、軍籍、差除路分都監以上及將官諸班直內外禁軍之事。是故樞密院之地位,有與民國訓政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相近似。武穆任樞密副使,奉旨位在參知政事席上,乃在朝議事,排列席位,僅次於左右相。調任萬壽觀使奉朝請,乃有官而無專守。
(二)宣撫使:宋以任使將相重臣總師征討之官稱,無定額。北宋大臣范仲淹、富弼,南宋名將韓世忠均曾任之。武穆任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在光復襄陽諸郡之後,任職四年以上。

(三)節度使、制置使:轄諸路軍務,恩數與執政同。朝廷宗室近屬,年資久者,若任除將帥,始授此官。或以功勛顯著之帥守充之。武穆曾任武勝定國軍節度使,相當於明、清之總督,民國省區以上綏靖主任。制置使亞於節度使。武穆曾任舒、蘄、鄂、岳、荊南、黃、復州(今皖、鄂、湘三省地區)制置使。

(四)開府儀同三司:按武穆於紹興與七年授「開府儀同三司〕,乃宋文職官階三十七階之首,各階稱謂、俸額如下表:

(表摘錄自楊樹藩之宋代文官制度,略, )

(五)太尉:南宋紹興年間釐正武職官階,共分六十階,太尉乃六十階之首,為北宋政和年間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為武職之首。武職階俸,較文職為低,因宋代重文輕武,而武穆每以戰功晉階,榮寵擢拔,乃加以文階。武穆於紹興七年(一一三七)已拜太尉(按天子任命曰拜),猶若現在上將,再晉幾星。按武穆文武官階,均晉至首階(武職自五十七階起),茲列南宋紹興年間釐正武職官階六十階稱謂如下:

(1)太尉,(2)通侍大夫,(3)正侍大夫,(4)宣正大夫,(5)履正大夫,(6)協忠大夫,(7)中侍大夫,(8)中亮大夫,(9)中衛大夫,(10)翊衛大夫,(11)親衛大夫,(12)拱衛大夫,(13)左武大夫,(14)右武大夫,(15)武功大夫,(16)武德大夫,(17)武顯大夫,(18)武節大夫,(19)武略大夫,(20)武經大夫,(21)武義大夫,(22)武翼大夫,(23)正侍郎,(24)宣正郎,(25)履正郎,(26)協忠郎,(27)中侍郎,(28)中亮郎,(29)中衛郎,(30)翊衛郎,(31)親衛郎,(32)拱衛郎,(33)左武郎,(34)右武郎,(35)武功郎,(36)武德郎,(37)武顯郎,(38)武節郎,(39)武略郎,(40)武經郎,(41)武義郎,(42)武翼郎,(43)訓武郎,(44)修武郎,(45)從義郎,(46)秉節郎,(47)忠訓郎,(48)忠翊郎,(49)成忠郎,(50)保義郎,(51)承節郎,(52)承信郎,(53)進武校尉,(54)進義校尉,(55)下班祗應,(56)進武副尉,(57)進義副尉,(58)守闕進義副使,(59)進勇副尉,(60)守闕進勇副使。

(六)開國公:宋之爵制,區分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共十二等。郡王以上非趙氏不封,皇子、兄弟封爵謂之親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宗室近親承製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近親承襲及特旨者封國公。武穆曾封開園子、侯、及開國公。

(七)險校少保、少保:宋制「檢校官」,一共分一十九階: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僕射、右僕射、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左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太子賓客、國子祭酒、水部員外郎。武穆於紹興五年(一一三五)加「檢校少保」。又有三公之貳,亦曰三少:即少師、少傅、少保。武穆於紹興十年(一一四O)加「少保」。

(八)觀察使:唐制觀察使,亞於節度使,領一道或數州。宋制視察使為兼判遙領之官,武穆曾於紹興元年(一一三一)授親衛大夫遙領建州觀察使(今福建建甌)。

(九)鎮撫使:南宋始置,權以招撫群盜,鎮撫地區除茶鹽之利仍歸中央外,其餘財賦聽任移用。武穆曾於建炎四年(一一三O)任通泰(今江蘇南通泰縣)州鎮撫使兼知泰州。

(十)承宣使:密院承旨,是曰承宣。武穆曾任武安軍及鎮南軍承宣使。

(十一)刺史:宋制州刺史不赴任者,以他官知判州府事。且以刺史職為武臣遷轉之次序。武穆曾於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授不赴任之英州刺史。

(十二)統制:建炎初年,高宗始置。乃戰時武官職稱,無定額,命以節制軍馬,統攝諸將,逐級區分為都統制、副都統制、統制、副統制、同統制。武穆歷任統制、副都統制、都統制。相當於現在之團、師、軍長暨兵團司令官。又任河南北諸路招討使,乃臨時兼領。相當於革命軍北伐時集團軍總司令或對日抗戰時期戰區司令長官。

官品 紹興、乾道、慶元。先後修定,間有官、勛已從罷省,而令仍不廢,今具載焉。

⑻ 爵位的等級名稱

中國的
一、先秦時期復的封爵

1、上古制的「爵」
《通典.職官.封爵》上載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萬章篇》說: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但以上這種「爵」只是一種名號,與後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區別。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力是相等的,僅僅是在禮節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這個最近有不少著作論述,專門討論這一問題。

2、春秋戰國時的封爵
戰國以前,各諸侯國內部的爵實際上有卿、大頡⑹咳

⑼ 怎麼分三七的等級

三七的等級是按頭數來分的,即每500克三七中三七的個數。頭數越少表示三七越大,質量越好,等級越高。

三七有3層,最里層是三七心子,也叫樹心,而第二層是包在心上的膜通常為黃色或是紅白色,而最外層的是皮,葯用價值較低。三七葯用含量都在三七心上,心越粗,葯用含量就相當豐富,所以三七個頭越大,說明三七越好。

三七越大種植年份越長。三七個頭大小和種植年份有很大的關系,種植年份越長的,三七個頭越大。三七的大小是衡量三七等級的一個主要標准,三七個頭越大等級越高,價格也越高。

(9)三七職級擴展閱讀:

三七心綠色是最好的,當然也有黃色,偏白色、褐黑色等。

綠白色:新三七正常曬干情況下是綠色的。堆放一段時間會變為褐黑色,這時的三七干度非常好。表皮有陳化。不影響三七質量,打粉時要比其它三七打得更細。顏色為綠白色居多。當然也有深綠白色。

土黃色:新三七在干度不夠的情況,還有機器功率不足情況下,打出來的三七粉為土黃色或黃綠色,這是因為,三七干度不足,在機器中三七分子釋放不足。

紅綠色:目前三七的主產區分布在文山,文山的土壤目前有紅土地、白土地2種,紅土的三七顏色較為綠,白土地的三七顏色較紅。還有三七在加工時,由於洗先不凈,表層泥太深也打出來的粉也會出紅綠色,或是紅色等。

灰白色:當三七粉加工越細時,三七粉顏色越均勻,看著越正常。這時的三七粉分子完全釋放。更好還原了三七本身的顏色。當三七粉加工相當細時,三七粉顏色為灰白色。

灰綠色、深綠色:當三七粉加工越細時三七粉顏色越深綠色,或是灰綠色。

熱點內容
國企辦公室科員工作總結 發布:2021-03-16 21:54:56 瀏覽:462
關於當前村幹部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發布:2021-03-16 21:54:54 瀏覽:622
企事業單位治安保衛條例 發布:2021-03-16 21:54:46 瀏覽:263
孝感網紅村官 發布:2021-03-16 21:54:30 瀏覽:663
內蒙省考面試幾道題 發布:2021-03-16 21:52:51 瀏覽:828
馬鞍山公務員十級工資是多少 發布:2021-03-16 21:52:35 瀏覽:712
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定義 發布:2021-03-16 21:52:32 瀏覽:108
廣東省公務員考試報名錄用管理系統 發布:2021-03-16 21:52:31 瀏覽:826
2013青海教師招聘考試真題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515
浙江湖州公務員培訓中心 發布:2021-03-16 21:51:02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