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省考国考 » 广东省2015中考历史

广东省2015中考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3-16 17:38:37

㈠ 在百度找的2015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靠谱吗

也是可以的,但最好还是借鉴一些参考书为好

㈡ 请问2015年的广东省中考满分是多少分

广东省2015年中考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说)、理化(合卷)、历史等内五科文化课考试,安排在初容三年级末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其中语文科目考试时长为10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数学科目考试时长为9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英语(含听说)考试时长为(80+15)分钟,卷面分值100分(笔试85+听说15);理化(合卷)考试时长为9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物理60、化学40);历史考试时长为6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按卷面成绩的30%折算后计入中考总分)。

㈢ 2015广东中考历史难吗

中考历史一般不会很难,基本上是一些大的考点考到了就没没有问题,政治,经济,文化,沿着时间顺序记忆,特别简单。

㈣ 广东省韶关市往年中考广东中考—中考历史近4年考点分析 ,(可以把2015年试卷给张)

广东省韶关市往年中考广东中考—中考历史近4年考点分析 ,
具体可询问学校教务处,
最直接的是问你的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的说法是最权威的。

㈤ 2015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文档,要求可下载

下载地址:http://max.book118.com/html/2015/0429/15984074.shtm
http://www.doc88.com/p3847501633423.htmhttp://wenku..com/link?url=_DY8V-4FGGa5bV0WcjfYETO-_N9OHLGwhYwZgZ1peNqOlhttp://www.51e.com/zhongkao/lishi//

㈥ 2015广州历史中考考初一初二知识吗

2015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和建议

一、立足考纲,明确方向。

中考考纲是中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教材的主干知识。2014年中考试卷所考知识点基本在考纲的规定之中,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试卷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考纲,明确备考方向。

1、精确掌握考试范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凡是考纲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坚决不讲,考纲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所谓精确,一是要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二是要特别关注2015年考纲与2014年考纲的变化之处。

2、注意考纲的能力层次要求。 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考纲将考点的能力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对此,要准确解读:识记识记什么,如何识记,理解如何理解,应用如何应用,一是要加强学法指导,二是精心备课,备教一致,做到教学内容目标化
,目标内容问题化,主干知识材料化,考纲要求具体化。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三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有梯度,不能太浅,也无需太深。

3、揭示教材内容的联系,从考纲中找题眼。

从能力立意来看,中考考查的重点一定是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
理解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与社会热点密切的内容

(2)图文材料丰富的内容

(3)观点有分歧、评价不一致

(4)思维角度宽、社会价值高
(5)中外关联强、古今联系大
(6)易区分难度、易拓展延伸

二、夯实基础,滚动提高。
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灵活运用。

1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方向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有三个:

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第二,狠抓落实。好成绩不仅是教出来的,也是严格要求得来的。成绩好坏,落实很重要。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学案或作业,对达不到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给予必要的惩罚。
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同时加强对课堂笔记的检查。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督促学生最好是记全、记准、记牢考纲规定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尤其要针对性地检查某些学生,有些板块的知识也根据需要强化检查。

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2、增强对基本知识点的了解与理解,重视知识的复现。

①整理各个知识点内容,建立知识点基本内容速查表,以备查用。
②强化目标达成与巩固,做到目标设置问题化,目标达成纸笔化,目标巩固过关化,目标升华情感化。
③对各知识点的巩固要反复抓,抓反复,要精选相关试题,归类分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水平。
④坚持滚动训练,促进知识总量积累和提高。

3、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中考既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或表,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能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4、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可以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5、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

①进行解答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获取知识的技术性训练。做好单元过关题、阶段性测试题、模拟训练题。多进行思维方面的研究,不仅研究其知识价值,也要多研究其思维价值、能力价值,放大这些题的功能。

②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注意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

③往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对此要重视并下力气做好。

④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并以开阔的视野多角度观察和研究事物,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切实增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三、优化训练,凸显能力。

优化训练。要做到以练导讲,重在巩固,以评为主,师生互动,要强化督促检查。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要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要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
、训练原则。
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
同时,
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
典型,
不能见题就做。
要总结答题方法,
研究以往的中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
析错因,
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
而是要通过
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
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

2
、精选题目。
复习过程中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
需要大量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
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
例不宜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
比例可以稍大些;
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
这三类
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
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
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
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
2015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和建议

一、立足考纲,明确方向。

中考考纲是中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教材的主干知识。
2014
年中考试卷所考知识点基本在考纲的规定之中,
理解能力和运用
能力在试卷中也有较好的体现。
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考纲,
明确备考方向。

1
、精确掌握考试范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
把准考点。
凡是考纲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坚决不讲,
考纲罗列出来的
要一个不漏。所谓精确,一是要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以提高复习的
针对性;二是要特别关注
2015
年考纲与
2014
年考纲的变化之处。

2
、注意考纲的能力层次要求。

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题灵活,
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
了新的课题。

考纲将考点的能力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
次。对此,要准确解读:识记识记什么,如何识记,理解如何理解,
应用如何应用,一是要加强学法指导,二是精心备课,备教一致,做
到教学内容目标化

,目标内容问题化,主干知识材料化,考纲要求
具体化。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三要坚持
适度的原则,要有梯度,不能太浅,也无需太深。

3
、揭示教材内容的联系,从考纲中找题眼。

从能力立意来看,中考考查的重点一定是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
理解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与社会热点密切的内容


2
)图文材料丰富的内容


3
)观点有分歧、评价不一致


4
)思维角度宽、社会价值高


5
)中外关联强、古今联系大


6
)易区分难度、易拓展延伸

二、夯实基础,滚动提高。

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
有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灵活运用。

1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有三个:

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
理解和认识,
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
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
大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
以及历史线索、
历史阶段特征等。

第二,狠抓落实。好成绩不仅是教出来的,也是严格要求得来的。
成绩好坏,落实很重要。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学
案或作业,
对达不到要求的,
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给予必要的惩罚。
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

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同时加强对
课堂笔记的检查。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督促学生最好是记全、
记准、记牢考纲规定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
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
要加大检查力度,
坚决杜绝只
在选择题上打对号、
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

查手段也要多样化,
普查与抽查相结合,
尤其要针对性地检查某些学
生,有些板块的知识也根据需要强化检查。

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
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2
、增强对基本知识点的了解与理解,重视知识的复现。

①整理各个知识点内容,
建立知识点基本内容速查表,
以备查用。

②强化目标达成与巩固,做到目标设置问题化,目标达成纸笔化,目
标巩固过关化,目标升华情感化。

③对各知识点的巩固要反复抓,
抓反复,要精选相关试题,归类分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水平。
④坚持滚动训练,促进知识总量积累和提高。

3
、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中考既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那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
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
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
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
使知
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
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
知识的内在
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
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

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或表,其
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能
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
知识结构体系、
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
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
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
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就会打破教材中
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4
、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当今
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
焦点问题为切入点,
架起历史与现实
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可以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
有意识地训练思维
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5
、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都
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

①进行解答试题的训练,
特别是获取知识的技术性训练。
做好单元过
关题、阶段性测试题、模拟训练题。多进行思维方面的研究,不仅研
究其知识价值,也要多研究其思维价值、能力价值,放大这些题的功
能。

②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
多角度认识,
并提出解决方案。
注意思维的完整性、
逻辑性、
严谨性、
针对性。

③往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
研究这些题目的设
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非常有
益的,对此要重视并下力气做好。

④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积累,
并以开阔的视野多角度观察和研究
事物,
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
切实增强自身的
素质和能力。

三、优化训练,凸显能力。

优化训练。要做到以练导讲,重在巩固,以评为主,师生互动,
要强化督促检查。
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
的历史学科能力
(
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

要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
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
、训练原则。
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
同时,
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
典型,
不能见题就做。
要总结答题方法,
研究以往的中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
析错因,
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
而是要通过
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
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

2
、精选题目。
复习过程中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
需要大量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
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
例不宜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
比例可以稍大些;
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
这三类
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
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
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
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上复习。

以上分析只供参考,满意望采纳

㈦ 有关广东中考的古代历史资料

高考的倒是有: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
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征
①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②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
1、春秋争霸
(1)战争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 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齐桓公称霸
①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①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4)吴越争霸
①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②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3)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4)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5)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3、百家争鸣
(1)形成: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3)代表:
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 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②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前221)
1、条件:①经过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较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物质基础。③战国时经济继续发展,民族、地域同联系加强——社会基础。④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主观因素。
2、重大事件:①灭东方六国(前230一前221年),统一中原。②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③南攻百越,统一越族地区。
3、秦朝建立:前221年,赢政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5、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
(1)政治方面: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三公诸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③颁布秦律。
(2)经济方面: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货币。④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统一文字)。②焚书坑儒。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作用:①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①徭役、兵役繁重。②刑罚严酷。③赋税十分沉重。④土地兼并严重。
2、领袖:陈胜、吴广(前208年) 刘邦、项羽
3、主要经过:①大泽乡起义(前209年)。②张楚政权建立。③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
4、历史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②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③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第二节 西汉的兴衰
一、楚汉之争
①时间:前206年一前202年。
②性质:刘邦、项羽为争夺封建帝位所进行的战争。
③结果:刘邦战胜项羽(垓下之战)一原因:收揽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
西汉建立: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职能:监察。
3、内容:①始于汉武帝时期。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渐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州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
4、影响:表明两汉监察机构的加强,有利于皇帝进一步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二、郡国并行制
1、含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2、王国问题产生:刘邦分封同姓王。诸侯国权力大,势力强,形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三、察举制
1、目的:满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职能:选拔官吏。
3、内容 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影响: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编户制度
1、目的:加强对百姓的统治,控制剥削平民。
2、内容: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
3、职能:封建国家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编户齐民含义: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5、负担:①田租,即土地税;②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③徭役;④兵役。

二、张骞通西域
② 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 出使西域。
④ 意义:汉与西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⑤ 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⑥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①含义: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如夜郎、滇等,统称“西南夷”。②西汉在西南夷地区建立郡县,进行统治。
2、百越:①含义: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②汉朝对百越的管辖,促进了越族地区的开发和越人社会的进步。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三、丝绸之路
1、含义: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的丝绸锦绣,就循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国家, 后人称这条中西交通陆上要道为“丝绸之路”。
2、路线:从长安城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北经楼兰,南过鄯善、于阗,两道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岭,往北可达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或由大月氏南人身毒。
3、意义:①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②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术等先后 西传,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如佛教开始传人中国。
四、海上丝绸之路
①含义:汉武帝以后,汉朝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 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活动,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内容: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494年)。 ④学习汉族文化(学说汉话,改用汉字单姓,穿汉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3、评价: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②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三、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佛教盛行
(1)原因:佛教宣扬的教义,既为穷苦百姓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2)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第四章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一、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条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等,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二、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三、建设:
①兴建两都。即:大兴城、东京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②广建仓库。隋在两都和地方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积蓄之多,前所未有。③开通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很大作用。④修筑驰道。隋炀帝为巡游而建。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
四、灭亡: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战争,618年隋朝灭亡。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开国: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盛世: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②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受职”;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B.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戒奢从简。力倡节约,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C.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③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④唐玄宗前期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选贤任能,改革吏治。选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任宰相;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B.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生产。C.军事方面:实行募兵制。D.思想文化方面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 政治
①三省六部制度由确立到完备。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时,进一步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②科举制度由创立到完善。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经唐初几代皇帝的不断改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 军事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 朝沿用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
2、唐太宗时进一步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后导致军阀形成和地方军阀割据势力形成。
三、 经济
①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赋役制度上又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隋后期,以庸代役制开始部分推行。
②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实行两税法,这是我国封建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第五节 隋唐社会经济
一、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②两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④两朝政府对外政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第二节 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一、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东京。
二、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三、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措施:①集中军权。 ②集中行政权。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3、影响:①铲除藩镇割据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②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③军队战斗力下降。 ④财政困难。
四、科举制发展
1、表现: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严格科举考试程序。
2、意义:扩大了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社会危机:①土地兼并严重。②冗官、冗兵、冗费。 ③农民的反抗斗争。④辽、西夏的威胁。⑤改革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二、 庆历新政
1、时间:1043年,范仲淹主持。
2、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3、失败: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三、 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年,王安石主持。
2、内容:①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②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3、失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新法被废。
4、评价:①增加财政收入。②军事实力增强。③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发展
一、兴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二、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南宋灭亡。
三、多民族国家发展
1、原因:元朝大一统的出现。
2、表现:①民族融合加强。②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称为“汉人”。③新的民族“回族”形成。④西藏成为元朝行政区。 ⑤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四、元朝的制度
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2、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3、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
五、灭亡: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建立: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都城应天。
二、君主专制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②地方实行三司分权。③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④《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锦衣卫。⑤东厂、西厂。⑥八股取士:明统治者用以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⑦“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399年,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1421年,迁都北京。
第三节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②八旗制度兵民合一促进女真社会发展。③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后金。④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⑤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①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吴三桂降清。②多尔衮率八旗兵进占北京。③顺治帝迁都北京。④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 ⑤清军灭掉南明,基本上统一中国。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①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②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③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
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到顶峰。⑤乾隆帝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
2、严酷的文字狱:①中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代最甚。②目的是加强中央专制集权。③后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五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同蒙古地区关系
①明初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等部,各自为政。②明中期瓦刺威胁北疆,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③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两族和平数十年。④ 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⑤清采取“联蒙制汉”方针,三部先后归属或臣服清。⑥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势力渐强,占据天山南北。 ⑦1757年清军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⑧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军政大权。
二、同新疆地区关系
①1757年天山南路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②清军平定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地区。③1771年渥巴锡率领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四、 同西藏地区关系
①明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设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官吏。②明建立僧官制度,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③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④清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统一全藏。⑤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赐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⑥确定此后历世班禅和达赖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⑦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五、 西南地区的
1、“改土归流”:①明朝在西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②永乐年间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③取消土司衙门,改派流官直接统治,即“改土归流”。④康熙帝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条件。
2、“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改变当地落后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六、台湾府的设置:①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②澎湖之战郑克填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③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④台湾府设置的意义:加强同祖国大陆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祖国海防。
七、清朝的疆域:①四至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包南海诸岛。②行政区划: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和蒙古盟旗等。③各级官吏: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④中央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⑤50多个民族均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 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需求。②概况:先后七次,30多国,远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③意义:主动外交、规模空前、世界航海事业先驱。④缺陷: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巨大负担。
二、 华侨开发南洋
①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②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③带去生产技术和工具,开林、采矿、育胶。④同当地人民一起,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 戚继光抗倭
①元末明初,倭寇骚扰我沿海(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②明中期,罢市舶、严厉限制私人海外贸易。③中国奸商与倭寇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严重。④戚继光浙东抗倭,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⑤赴闽、粤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⑥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万古流芳。
四、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暂借地晾晒”获准。②后买通澳门守将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③此后修炮台设机构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④明政府始终掌握澳门的领土主权。
五、 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②清初,郑成功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③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④郑祖孙三代在台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六、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①明清之际,俄国强占我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②为捍卫边疆,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③两次雅克萨之战,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谈判。④《尼布楚条约》 1689年中俄代表在尼布楚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等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

㈧ 2015广东省中考语数英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占多少分

语数英各150,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各100,生物地理作为会考

㈨ 2015年中考冲刺历史广东专用答案,谁有谢谢!!!!!

建议问问周围的同学
这种试卷一般网上找不到答案
因为用的不是太多
各地也不一样

热点内容
国企办公室科员工作总结 发布:2021-03-16 21:54:56 浏览:462
关于当前村干部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2021-03-16 21:54:54 浏览:622
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条例 发布:2021-03-16 21:54:46 浏览:263
孝感网红村官 发布:2021-03-16 21:54:30 浏览:663
内蒙省考面试几道题 发布:2021-03-16 21:52:51 浏览:828
马鞍山公务员十级工资是多少 发布:2021-03-16 21:52:35 浏览:712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定义 发布:2021-03-16 21:52:32 浏览:108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录用管理系统 发布:2021-03-16 21:52:31 浏览:826
2013青海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发布:2021-03-16 21:51:19 浏览:515
浙江湖州公务员培训中心 发布:2021-03-16 21:51:02 浏览: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