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省考國考 » 廣東省2015中考歷史

廣東省2015中考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3-16 17:38:37

㈠ 在百度找的2015中考歷史總復習資料大全靠譜嗎

也是可以的,但最好還是借鑒一些參考書為好

㈡ 請問2015年的廣東省中考滿分是多少分

廣東省2015年中考科目設置為:語文、數學、英語(含聽說)、理化(合卷)、歷史等內五科文化課考試,安排在初容三年級末進行,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其中語文科目考試時長為100分鍾,卷面分值100分;數學科目考試時長為90分鍾,卷面分值100分;英語(含聽說)考試時長為(80+15)分鍾,卷面分值100分(筆試85+聽說15);理化(合卷)考試時長為90分鍾,卷面分值100分(物理60、化學40);歷史考試時長為60分鍾,卷面分值100分(按卷面成績的30%折算後計入中考總分)。

㈢ 2015廣東中考歷史難嗎

中考歷史一般不會很難,基本上是一些大的考點考到了就沒沒有問題,政治,經濟,文化,沿著時間順序記憶,特別簡單。

㈣ 廣東省韶關市往年中考廣東中考—中考歷史近4年考點分析 ,(可以把2015年試卷給張)

廣東省韶關市往年中考廣東中考—中考歷史近4年考點分析 ,
具體可詢問學校教務處,
最直接的是問你的歷史老師。
歷史老師的說法是最權威的。

㈤ 2015年中考歷史復習資料文檔,要求可下載

下載地址:http://max.book118.com/html/2015/0429/15984074.shtm
http://www.doc88.com/p3847501633423.htmhttp://wenku..com/link?url=_DY8V-4FGGa5bV0WcjfYETO-_N9OHLGwhYwZgZ1peNqOlhttp://www.51e.com/zhongkao/lishi//

㈥ 2015廣州歷史中考考初一初二知識嗎

2015
中考歷史復習策略和建議

一、立足考綱,明確方向。

中考考綱是中考復習的綱領性文件,充分體現教材的主幹知識。2014年中考試卷所考知識點基本在考綱的規定之中,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在試卷中也有較好的體現。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必須立足考綱,明確備考方向。

1、精確掌握考試范圍,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嚴格按照考綱規定的范圍,組織教學,把准考點。凡是考綱沒有羅列到的知識點堅決不講,考綱羅列出來的要一個不漏。所謂精確,一是要細化到每一個知識點,以提高復習的針對性;二是要特別關注2015年考綱與2014年考綱的變化之處。

2、注意考綱的能力層次要求。 歷史學科中考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考題靈活,聯系實際,淡化純知識、純記憶的內容,這給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
考綱將考點的能力要求分為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對此,要准確解讀:識記識記什麼,如何識記,理解如何理解,應用如何應用,一是要加強學法指導,二是精心備課,備教一致,做到教學內容目標化
,目標內容問題化,主幹知識材料化,考綱要求具體化。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三要堅持適度的原則,要有梯度,不能太淺,也無需太深。

3、揭示教材內容的聯系,從考綱中找題眼。

從能力立意來看,中考考查的重點一定是學生對主幹知識的識記
理解應用能力。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與社會熱點密切的內容

(2)圖文材料豐富的內容

(3)觀點有分歧、評價不一致

(4)思維角度寬、社會價值高
(5)中外關聯強、古今聯系大
(6)易區分難度、易拓展延伸

二、夯實基礎,滾動提高。
掌握基礎知識是關鍵,開卷考試同樣也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只有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靈活運用。

1
、明確教學的重點和方向課堂教學的重點方向有三個:

第一,歸納處理知識。要綜合各種資料,取其精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認真對教材進行歸納總結。著重掌握好中外歷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以及歷史線索、歷史階段特徵等。

第二,狠抓落實。好成績不僅是教出來的,也是嚴格要求得來的。成績好壞,落實很重要。一要落實具體的預習要求,必須嚴格檢查學案或作業,對達不到要求的,要有相應的補救措施,給予必要的懲罰。
二要落實課堂教學內容,及時了解學生聽課情況和知識掌握程度,對課堂提問和練習要高標准、嚴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鬆,同時加強對課堂筆記的檢查。三要落實教材的記憶要求,督促學生最好是記全、記准、記牢考綱規定的所有內容。四要落實各種資料上的相關題目,尤其是主觀性題目必須落實到書面上,要加大檢查力度,堅決杜絕只在選擇題上打對號、主觀性題目只看答案不動手不動腦的壞習慣。檢查手段也要多樣化,普查與抽查相結合,尤其要針對性地檢查某些學生,有些板塊的知識也根據需要強化檢查。

第三,點撥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條理好的知識、總結好的答案傳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進行學法指導。

2、增強對基本知識點的了解與理解,重視知識的復現。

①整理各個知識點內容,建立知識點基本內容速查表,以備查用。
②強化目標達成與鞏固,做到目標設置問題化,目標達成紙筆化,目標鞏固過關化,目標升華情感化。
③對各知識點的鞏固要反復抓,抓反復,要精選相關試題,歸類分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水平。
④堅持滾動訓練,促進知識總量積累和提高。

3、建立、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加強系統、歸納和綜合。中考既然強調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那就需要建立起運用知識的思維運行機制,進行知識的系統和整合,概括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認識重要歷史階段的本質性的特徵,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使知識之間的聯系渠道暢通,為知識的遷移和活用奠定基礎。知識的內在聯系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組成體系,了解學科知識的層次、脈絡,知道各局部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畫出系統聯系圖或表,其次,要掌握各重點內容的知識結構,即組成要素和相互聯系,也要能畫出結構體系。根據復習階段,可分別建立章節知識結構體系、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單元內專題知識結構體系、模塊式專題知識結構體系、熱點問題知識結構體系等。有了知識間的聯系線索,就會打破教材中的章節界限,使知識的綜合成為可能。

4、加強熱點、焦點問題與歷史知識的聯系。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當今社會與世界上發生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為切入點,架起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橋梁,以新問題、新情境深化拓展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與評價。可以嘗試以某一個社會問題為主題展開綜合闡述,有意識地訓練思維的整體性與邏輯性。

5、強化思維能力訓練,學會多角度遷移和轉化知識。 無論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還是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都離不開思維能力的訓練。

①進行解答試題的訓練,特別是獲取知識的技術性訓練。做好單元過關題、階段性測試題、模擬訓練題。多進行思維方面的研究,不僅研究其知識價值,也要多研究其思維價值、能力價值,放大這些題的功能。

②針對與歷史知識有聯系的社會現實問題,確定主題進行綜合認識、多角度認識,並提出解決方案。注意思維的完整性、邏輯性、嚴謹性、針對性。

③往年各地的中考試題是進行思維訓練的好教材。研究這些題目的設計意圖、設問角度、思維價值等,對於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對此要重視並下力氣做好。

④加強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積累,並以開闊的視野多角度觀察和研究事物,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利用多種方法獲取知識,切實增強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三、優化訓練,凸顯能力。

優化訓練。要做到以練導講,重在鞏固,以評為主,師生互動,要強化督促檢查。要重視思維能力的訓練,要通過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解題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要堅持適時適度適中的原則,優化訓練過程

1
、訓練原則。
一是適當做題,要有數量,但不能以練習代替復習。
同時,
所選題目一定要准確、
典型,
不能見題就做。
要總結答題方法,
研究以往的中考題,從中得到啟示,比多做多少題都有益處。二是分
析錯因,
錯題分析的作用不僅僅是使學生弄清一道問題,
而是要通過
錯題分析,總結知識的內在聯系、規律,特別是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
識點之間的聯系,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認識上一個新台階。

2
、精選題目。
復習過程中除必要的單元過關考試外,課堂教學中也
需要大量的題目,精選、精評至關重要。選題要注意三個方向:一是
教材的基本內容,包括三類:一類是純粹的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比
例不宜過大:一類是對教材知識的變通,是改頭換面後的「新」題,
比例可以稍大些;
一類是與社會重大現實問題有關聯的題目,
這三類
所涉及的知識都應該是中考的重點內容。
二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方面
的內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養創新意識,能從合適
的知識點切入設題、選題。
三是史學理論應用方面的內容,要從教材
2015
中考歷史復習策略和建議

一、立足考綱,明確方向。

中考考綱是中考復習的綱領性文件,充分體現教材的主幹知識。
2014
年中考試卷所考知識點基本在考綱的規定之中,
理解能力和運用
能力在試卷中也有較好的體現。
因此,
在復習的過程中必須立足考綱,
明確備考方向。

1
、精確掌握考試范圍,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嚴格按照考綱規定的范圍,組織教學,
把准考點。
凡是考綱沒有羅列到的知識點堅決不講,
考綱羅列出來的
要一個不漏。所謂精確,一是要細化到每一個知識點,以提高復習的
針對性;二是要特別關注
2015
年考綱與
2014
年考綱的變化之處。

2
、注意考綱的能力層次要求。

歷史學科中考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考題靈活,
聯系實際,淡化純知識、純記憶的內容,這給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
了新的課題。

考綱將考點的能力要求分為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
次。對此,要准確解讀:識記識記什麼,如何識記,理解如何理解,
應用如何應用,一是要加強學法指導,二是精心備課,備教一致,做
到教學內容目標化

,目標內容問題化,主幹知識材料化,考綱要求
具體化。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三要堅持
適度的原則,要有梯度,不能太淺,也無需太深。

3
、揭示教材內容的聯系,從考綱中找題眼。

從能力立意來看,中考考查的重點一定是學生對主幹知識的識記
理解應用能力。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與社會熱點密切的內容


2
)圖文材料豐富的內容


3
)觀點有分歧、評價不一致


4
)思維角度寬、社會價值高


5
)中外關聯強、古今聯系大


6
)易區分難度、易拓展延伸

二、夯實基礎,滾動提高。

掌握基礎知識是關鍵,開卷考試同樣也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只
有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靈活運用。

1
、明確教學的重點和方向

課堂教學的重點方向有三個:

第一,歸納處理知識。要綜合各種資料,取其精華,根據自己的
理解和認識,
認真對教材進行歸納總結。
著重掌握好中外歷史中的重
大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
歷史現象,
以及歷史線索、
歷史階段特徵等。

第二,狠抓落實。好成績不僅是教出來的,也是嚴格要求得來的。
成績好壞,落實很重要。一要落實具體的預習要求,必須嚴格檢查學
案或作業,
對達不到要求的,
要有相應的補救措施,
給予必要的懲罰。
二要落實課堂教學內容,
及時了解學生聽課情況和知識掌握程度,

課堂提問和練習要高標准、嚴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鬆,同時加強對
課堂筆記的檢查。三要落實教材的記憶要求,督促學生最好是記全、
記准、記牢考綱規定的所有內容。四要落實各種資料上的相關題目,
尤其是主觀性題目必須落實到書面上,
要加大檢查力度,
堅決杜絕只
在選擇題上打對號、
主觀性題目只看答案不動手不動腦的壞習慣。

查手段也要多樣化,
普查與抽查相結合,
尤其要針對性地檢查某些學
生,有些板塊的知識也根據需要強化檢查。

第三,點撥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條理好的知識、總結好
的答案傳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進行學法指導。

2
、增強對基本知識點的了解與理解,重視知識的復現。

①整理各個知識點內容,
建立知識點基本內容速查表,
以備查用。

②強化目標達成與鞏固,做到目標設置問題化,目標達成紙筆化,目
標鞏固過關化,目標升華情感化。

③對各知識點的鞏固要反復抓,
抓反復,要精選相關試題,歸類分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水平。
④堅持滾動訓練,促進知識總量積累和提高。

3
、建立、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加強系統、歸納和綜合。

中考既然強調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那就需要建立起運用知識的思
維運行機制,進行知識的系統和整合,概括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認
識重要歷史階段的本質性的特徵,
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
使知
識之間的聯系渠道暢通,
為知識的遷移和活用奠定基礎。
知識的內在
聯系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組成體系,
了解學科知識的層次、

絡,知道各局部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畫出系統聯系圖或表,其
次,要掌握各重點內容的知識結構,即組成要素和相互聯系,也要能
畫出結構體系。根據復習階段,可分別建立章節知識結構體系、單元
知識結構體系、
單元內專題知識結構體系、
模塊式專題知識結構體系、
熱點問題知識結構體系等。
有了知識間的聯系線索,
就會打破教材中
的章節界限,使知識的綜合成為可能。

4
、加強熱點、焦點問題與歷史知識的聯系。

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以當今
社會與世界上發生的重大熱點、
焦點問題為切入點,
架起歷史與現實
之間的橋梁,以新問題、新情境深化拓展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與評價。
可以嘗試以某一個社會問題為主題展開綜合闡述,
有意識地訓練思維
的整體性與邏輯性。

5
、強化思維能力訓練,學會多角度遷移和轉化知識。

無論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還是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都
離不開思維能力的訓練。

①進行解答試題的訓練,
特別是獲取知識的技術性訓練。
做好單元過
關題、階段性測試題、模擬訓練題。多進行思維方面的研究,不僅研
究其知識價值,也要多研究其思維價值、能力價值,放大這些題的功
能。

②針對與歷史知識有聯系的社會現實問題,確定主題進行綜合認識、
多角度認識,
並提出解決方案。
注意思維的完整性、
邏輯性、
嚴謹性、
針對性。

③往年各地的中考試題是進行思維訓練的好教材。
研究這些題目的設
計意圖、設問角度、思維價值等,對於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非常有
益的,對此要重視並下力氣做好。

④加強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積累,
並以開闊的視野多角度觀察和研究
事物,
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利用多種方法獲取知識,
切實增強自身的
素質和能力。

三、優化訓練,凸顯能力。

優化訓練。要做到以練導講,重在鞏固,以評為主,師生互動,
要強化督促檢查。
要重視思維能力的訓練,
要通過訓練不斷提高學生
的歷史學科能力
(
解題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

要堅持適時適度適中的
原則,優化訓練過程

1
、訓練原則。
一是適當做題,要有數量,但不能以練習代替復習。
同時,
所選題目一定要准確、
典型,
不能見題就做。
要總結答題方法,
研究以往的中考題,從中得到啟示,比多做多少題都有益處。二是分
析錯因,
錯題分析的作用不僅僅是使學生弄清一道問題,
而是要通過
錯題分析,總結知識的內在聯系、規律,特別是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
識點之間的聯系,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認識上一個新台階。

2
、精選題目。
復習過程中除必要的單元過關考試外,課堂教學中也
需要大量的題目,精選、精評至關重要。選題要注意三個方向:一是
教材的基本內容,包括三類:一類是純粹的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比
例不宜過大:一類是對教材知識的變通,是改頭換面後的「新」題,
比例可以稍大些;
一類是與社會重大現實問題有關聯的題目,
這三類
所涉及的知識都應該是中考的重點內容。
二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方面
的內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養創新意識,能從合適
的知識點切入設題、選題。
三是史學理論應用方面的內容,要從教材上復習。

以上分析只供參考,滿意望採納

㈦ 有關廣東中考的古代歷史資料

高考的倒是有:
一、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啟以「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國家機構初具規模, 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
3、區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傳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
4、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無道,商湯起兵打敗夏桀。
二、商朝興衰
1、建立: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鄭州)為都城。
2、遷都:商朝中期,商王盤庚遷都殷,故商朝又稱殷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3、奴隸制:實行殘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紂殘酷統治,社會矛盾尖銳,周武王滅紂,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紂: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周武王打敗商紂,商亡。周朝建立,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史稱西周。
2、制度(1)井田制:①是奴隸社會的國有土地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②規定:土地屬於周王所有,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並向周王交納貢賦。③奴隸在井田上集體勞動。
(2)分封制:①內容:周王將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 建立諸侯國;諸侯要服從周王,向周王貢獻財物,隨從作戰。 ②諸侯國:重要的諸侯國有齊、魯、燕、衛、晉、宋等。 ③它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
3、滅亡:(1)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爆發「國人暴動」反抗周厲王的殘酷剝削。(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徵
① 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
② 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民族不斷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二、諸侯紛爭
1、春秋爭霸
(1)戰爭原因:周王室東遷後,勢力衰弱,諸侯不再服從天子。為爭奪土地、 人口和霸權,各諸侯之間進行兼並戰爭。
(2)齊桓公稱霸
① 任用管仲為相改革,成為東方強國。
② 打著「尊王攘夷」口號,聯合黃河中游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蠻,成為強大霸主。
③ 葵丘會盟,確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晉楚爭霸
① 公元前7世紀後期,城濮大戰晉國大敗楚國,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紀初,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稱霸中原。
(4)吳越爭霸
① 吳王闔閭先攻入楚都,成為長江中下游的霸主。② 越王勾踐嘗膽雪恥,滅吳,成為春秋時最後一個霸主。
2、戰國兼並戰爭,戰國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晉國國君。(2)「田氏代齊」:田氏取代姜氏為齊國諸侯。(3)齊魏交戰:公元前4世紀中期,中原形成齊、魏兩強交戰的新局面。(4)桂陵之戰(又稱「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後,魏國削弱。(5)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強秦與趙軍在長平交戰,秦軍大勝。這是戰國時期兼並戰爭中規模最大、死傷最多的戰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華夏族外,四周還有匈奴、東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戰爭,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響:為後來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莫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4)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內容:實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按功受爵;「燔詩書而明法令」;統一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廢除井田制。
影響:①廢除奴隸主的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
②秦國逐步強盛,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③他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3、百家爭鳴
(1)形成:戰國時期,各學派對政治主張和哲學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爭鳴」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兩派最有實力,道家其次。
(3)代表:
墨家:魯國人墨翟創立。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代表了 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的願望。
儒家:①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寬刑薄稅。他被統治者尊為「亞聖」。②荀子: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莊子發展了老子的學說,認為世界就是「我」的主觀產物。 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社會的不公平現象。
法家:韓非子是代表人物。認為今勝於古,人們應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主張「以法為本」來治國;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第一節 秦朝的統治
一、秦的統一(前221)
1、條件:①經過春秋戰國長期戰亂,統一成為人民的共同願望——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較徹底的變法使秦國富兵強,實力最雄厚——物質基礎。③戰國時經濟繼續發展,民族、地域同聯系加強——社會基礎。④秦王贏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主觀因素。
2、重大事件:①滅東方六國(前230一前221年),統一中原。②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③南攻百越,統一越族地區。
3、秦朝建立:前221年,贏政定都咸陽,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
4、秦朝的疆域:東臨大海、西到隴西、南瀕南海、北抵長城。中國歷史上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國人口約2000多萬。
5、歷史意義:
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②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恢復發展。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④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進步。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
1、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2、內容
(1)政治方面:
①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 ②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中央:三公諸卿制。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③頒布秦律。
(2)經濟方面:
①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②統一度量衡。③統一貨幣。④統一車軌、馳道。
(3)文化方面
①書同文(統一文字)。②焚書坑儒。③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3、作用:①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②有利於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③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和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農民戰爭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階級矛盾
①徭役、兵役繁重。②刑罰嚴酷。③賦稅十分沉重。④土地兼並嚴重。
2、領袖:陳勝、吳廣(前208年) 劉邦、項羽
3、主要經過:①大澤鄉起義(前209年)。②張楚政權建立。③劉邦率軍攻至成陽,秦朝滅亡(前207年)。
4、歷史意義: ①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②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迫使漢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③革命首創精神為後世樹立了榜樣。
第二節 西漢的興衰
一、楚漢之爭
①時間:前206年一前202年。
②性質:劉邦、項羽為爭奪封建帝位所進行的戰爭。
③結果:劉邦戰勝項羽(垓下之戰)一原因:收攬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饒的關中為根據地。
西漢建立:前202年,劉邦建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第三節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目的:進一步強化集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職能:監察。
3、內容:①始於漢武帝時期。時將全國分為13州,州作為一個監察區,設刺史一名進行監察。刺史巡察時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東漢時,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逐漸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州變成具有郡以上一級地方政權性質的地方行政區域。
4、影響:表明兩漢監察機構的加強,有利於皇帝進一步控制地方官僚,強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
二、郡國並行制
1、含義: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
2、王國問題產生:劉邦分封同姓王。諸侯國權力大,勢力強,形同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
3、解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三、察舉制
1、目的:滿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
2、職能:選拔官吏。
3、內容 察舉: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徵辟: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4、影響:漢朝的選官制度有利於社會歷史的發展。
四、編戶制度
1、目的:加強對百姓的統治,控制剝削平民。
2、內容:把民戶的人口、年齡、性別、土地、財產等情況,詳細登記在戶籍上。
3、職能:封建國家徵收人頭稅、土地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依據。
4、編戶齊民含義:那些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稱為編戶齊民。
5、負擔:①田租,即土地稅;②人口稅,分算賦和口賦;③徭役;④兵役。

二、張騫通西域
② 目的: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張騫兩次奉漢武帝之命, 出使西域。
④ 意義:漢與西域通好,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聯成一體。
⑤ 西域都護的設置(前60年),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⑥ 東漢班超經營西域,進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內地的聯系。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①含義:漢朝時,我國西南地區分布著數十個語言不同,風俗各異的少數民族,主要的如夜郎、滇等,統稱「西南夷」。②西漢在西南夷地區建立郡縣,進行統治。
2、百越:①含義:漢朝時,華東、華南地區的越人,部族眾多,總稱「百越」。
②漢朝對百越的管轄,促進了越族地區的開發和越人社會的進步。

第六節 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
三、絲綢之路
1、含義:西漢張騫通西域後,開辟了一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中國大量的絲綢錦綉,就循著這條道路源源不斷地輸往中亞、西亞及非洲、歐洲的國家, 後人稱這條中西交通陸上要道為「絲綢之路」。
2、路線:從長安城出發,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門關或陽關,分南北兩道。北經樓蘭,南過鄯善、於闐,兩道至疏勒會合。自疏勒越蔥嶺,往北可達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後可到達大月氏、安息、大秦。或由大月氏南人身毒。
3、意義:①成為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
②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③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鑄鐵技術、鑿井技術、造紙術等先後 西傳,中國輝煌燦爛的文化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開始影響世界,世界優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漸融人中國固有的文化,如佛教開始傳人中國。
四、海上絲綢之路
①含義:漢武帝以後,漢朝開辟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 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貿易活動,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②路線: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度支那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
③意義:加強了中國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第三章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吏治混亂,財政困難,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脅。②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趨勢。
2、內容:①整頓吏治,制定俸祿制度。②頒布均田令。③遷都洛陽(494年)。 ④學習漢族文化(學說漢話,改用漢字單姓,穿漢服),提倡與漢族通婚。
3、評價: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為各民族的融合創造了條件。 ②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有作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三、佛教的傳播與反佛
1、佛教盛行
(1)原因:佛教宣揚的教義,既為窮苦百姓找到一條精神解脫的道路,也適合統治階級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
(2)危害:①統治者利用佛教教義,使人民甘心忍受剝削壓迫,安於現狀。
②統治者廣修寺塔,浪費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經濟過度發展,與官府爭奪勞動人手和稅收,農民負擔加重。

第四章
第一節 短暫的隋朝
一、建立: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
條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現;北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隋文帝加強軍隊建設等,南北統一條件成熟。
二、統一: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
三、建設:
①興建兩都。即:大興城、東京洛陽城,是當時世界上聞名的大都市。②廣建倉庫。隋在兩都和地方設倉庫,有洛口倉、含嘉倉等,積蓄之多,前所未有。③開通運河。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很大作用。④修築馳道。隋煬帝為巡遊而建。客觀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狀況。
四、滅亡:隋煬帝暴政,引發農民戰爭,618年隋朝滅亡。
第二節 唐朝的開國和盛世
一、開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幾年後,基本統一全國。
二、盛世: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反復強調「存百姓」的思想;調整統治政策,勵精圖治,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
②唐太宗的主要政績
A.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門第、民族,兼收並用,「量才受職」;善於納諫。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礎上,進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B.經濟方面: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生產發展。戒奢從簡。力倡節約,禁止地方官進貢奇珍異寶。
C.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③武則天統治時期重視發展農業,破格用人,注重發展科舉制度,創立「自薦」求官制度。
④唐玄宗前期主要政績
A.政治方面:選賢任能,改革吏治。選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人任宰相;精簡官吏,定期考核等。B.經濟方面:大力發展生產。C.軍事方面:實行募兵制。D.思想文化方面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大興文治。發展科舉,設集賢院。勵精圖治,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

第四節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 政治
①三省六部制度由確立到完備。隋文帝時,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時,進一步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後,歷朝基本沿襲這一制度。
②科舉制度由創立到完善。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經唐初幾代皇帝的不斷改進一步完善。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二、 軍事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
1、 朝沿用前代的府兵制,並加以改革。隋文帝時,使府兵制與均田制相結合,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有益於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融合。
2、唐太宗時進一步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募兵制。後導致軍閥形成和地方軍閥割據勢力形成。
三、 經濟
①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在賦役制度上又沿用了北魏以來的租調制。隋後期,以庸代役制開始部分推行。
②唐朝在隋的基礎上,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制度,實行租庸調制。唐後期,為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實行兩稅法,這是我國封建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第五節 隋唐社會經濟
一、原因
①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②兩朝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
③國內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④兩朝政府對外政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

第二節 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加強
一、建立:960年,趙匡胤,定都東京。
二、979年,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三、中央集權的強化
1、目的: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措施:①集中軍權。 ②集中行政權。 ③集中財權和司法權
3、影響:①鏟除藩鎮割據基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②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 ③軍隊戰鬥力下降。 ④財政困難。
四、科舉制發展
1、表現: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嚴格科舉考試程序。
2、意義:擴大了政權基礎,加強中央集權。
第三節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一、社會危機:①土地兼並嚴重。②冗官、冗兵、冗費。 ③農民的反抗斗爭。④遼、西夏的威脅。⑤改革目的:擺脫危機、鞏固封建統治。
二、 慶歷新政
1、時間:1043年,范仲淹主持。
2、內容: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親友通過恩蔭做官。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裁並州縣,減輕徭役。嚴肅中央政令,取信於民。
3、失敗:觸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
三、 王安石變法
1、時間:1069年,王安石主持。
2、內容:①理財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②軍事措施:保甲法;將兵法;教育措施;③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
3、失敗: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用人不當,出現危害百姓現象,新法被廢。
4、評價:①增加財政收入。②軍事實力增強。③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六節 元朝的建立和發展
一、興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
二、統一: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1276年南宋滅亡。
三、多民族國家發展
1、原因:元朝大一統的出現。
2、表現:①民族融合加強。②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稱為「漢人」。③新的民族「回族」形成。④西藏成為元朝行政區。 ⑤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四、元朝的制度
1、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 樞密院:最高軍事管理機關。
2、御史台:最高監察機關。 機關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
3、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地方。
五、滅亡: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佔大都,元朝滅亡。

第一節 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
一、建立: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定國號為大明,都城應天。
二、君主專制加強
①廢除丞相制度。②地方實行三司分權。③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④《大明律》和特務統治的加強錦衣衛。⑤東廠、西廠。⑥八股取士:明統治者用以鉗制知識分子的手段。⑦「靖難之役」和營建北京:1399年,朱棣起兵反對建文帝。1421年,遷都北京。
第三節 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建國
①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②八旗制度兵民合一促進女真社會發展。③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建立後金。④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加強對明朝的攻勢。⑤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二、清軍入關和統一中國
①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吳三桂降清。②多爾袞率八旗兵進佔北京。③順治帝遷都北京。④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 ⑤清軍滅掉南明,基本上統一中國。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1、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處
①清初沿用明制,設內閣六部。②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③皇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
④雍正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到頂峰。⑤乾隆帝時議政王大臣會議撤銷。
2、嚴酷的文字獄:①中國古代的文字獄以清代最甚。②目的是加強中央專制集權。③後果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第五節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一、同蒙古地區關系
①明初草原上的蒙古族分為韃靼和瓦刺等部,各自為政。②明中期瓦刺威脅北疆,騎兵曾直抵北京城下。③明後期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修好,兩族和平數十年。④ 明末清初蒙古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⑤清採取「聯蒙制漢」方針,三部先後歸屬或臣服清。⑥17世紀中期漠西蒙古准噶爾部勢力漸強,占據天山南北。 ⑦1757年清軍粉碎准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⑧清設烏里雅蘇台將軍和參贊大臣直接掌管蒙古軍政大權。
二、同新疆地區關系
①1757年天山南路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兄弟發動叛亂。②清軍平定叛亂。1762年設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地區。③1771年渥巴錫率領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四、 同西藏地區關系
①明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設衛所任用藏族人擔當官吏。②明建立僧官制度,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③整個明代西藏各教派勢力都一心擁護中央政府。④清入關前,黃教領袖五世達賴統一全藏。⑤順治帝和康熙帝分別賜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⑥確定此後歷世班禪和達賴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的制度。⑦雍正時期設置駐藏大臣,標志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
五、 西南地區的
1、「改土歸流」:①明朝在西南任用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②永樂年間貴州成為省一級行政單位。③取消土司衙門,改派流官直接統治,即「改土歸流」。④康熙帝平息三藩之亂為大規模。「改土歸流」創造條件。
2、「改土歸流」的意義: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統治。改變當地落後和割據紛爭狀態。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六、台灣府的設置:①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進軍台灣。②澎湖之戰鄭克填投降,台灣納入清朝版圖。③1684年清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④台灣府設置的意義:加強同祖國大陸聯系。促進台灣開發。鞏固祖國海防。
七、清朝的疆域:①四至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南包南海諸島。②行政區劃:省、將軍轄區、辦事大臣轄區和蒙古盟旗等。③各級官吏:總督、巡撫、將軍、辦事大臣。④中央設置理藩院,掌管少數民族事務。⑤50多個民族均為祖國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六節 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
一、 鄭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系、滿足統治者需求。②概況:先後七次,30多國,遠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③意義:主動外交、規模空前、世界航海事業先驅。④缺陷:不計經濟效益,造成巨大負擔。
二、 華僑開發南洋
①唐朝開始,東南沿海一帶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②鄭和下西洋後,更多的中國人遷徙到南洋各島定居。③帶去生產技術和工具,開林、采礦、育膠。④同當地人民一起,對南洋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 戚繼光抗倭
①元末明初,倭寇騷擾我沿海(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盜)。②明中期,罷市舶、嚴厲限制私人海外貿易。③中國奸商與倭寇勾結,共同搶掠分贓,倭患嚴重。④戚繼光浙東抗倭,台州九戰九捷取得重大勝利。⑤赴閩、粵與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⑥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戚繼光萬古流芳。
四、 葡萄牙殖民者租佔澳門
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暫借地晾曬」獲准。②後買通澳門守將租借澳門為暫居貿易地。③此後修炮台設機構駐軍隊,強行租佔澳門。④明政府始終掌握澳門的領土主權。
五、 鄭成功收復台灣
①明末,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②清初,鄭成功在台灣登陸,打敗荷蘭殖民者。③1662年,台灣回到祖國懷抱。④鄭祖孫三代在台發展農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六、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①明清之際,俄國強占我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②為捍衛邊疆,康熙帝組織自衛反擊戰。③兩次雅克薩之戰,俄軍傷亡慘重。被迫同意談判。④《尼布楚條約》 1689年中俄代表在尼布楚簽訂;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平等的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

㈧ 2015廣東省中考語數英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生物地理佔多少分

語數英各150,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各100,生物地理作為會考

㈨ 2015年中考沖刺歷史廣東專用答案,誰有謝謝!!!!!

建議問問周圍的同學
這種試卷一般網上找不到答案
因為用的不是太多
各地也不一樣

熱點內容
國企辦公室科員工作總結 發布:2021-03-16 21:54:56 瀏覽:462
關於當前村幹部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發布:2021-03-16 21:54:54 瀏覽:622
企事業單位治安保衛條例 發布:2021-03-16 21:54:46 瀏覽:263
孝感網紅村官 發布:2021-03-16 21:54:30 瀏覽:663
內蒙省考面試幾道題 發布:2021-03-16 21:52:51 瀏覽:828
馬鞍山公務員十級工資是多少 發布:2021-03-16 21:52:35 瀏覽:712
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定義 發布:2021-03-16 21:52:32 瀏覽:108
廣東省公務員考試報名錄用管理系統 發布:2021-03-16 21:52:31 瀏覽:826
2013青海教師招聘考試真題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515
浙江湖州公務員培訓中心 發布:2021-03-16 21:51:02 瀏覽:343